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农业种植业在中国发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农业种植业在中国发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两宋时期农业的发展?
两宋时期农业新的发展变化: 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从越南引进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专门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经济作物的种植专业户出现。 扩展: 宋政府的政策以及行为:比如有奖励农耕的政策,对广大农民进行激励提高了其劳动生产的积极性,还科学的推广农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比如着力推广占城稻等)…… 宋代南方农民培育了许多优良稻种,并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引进的外来优良稻种中最著名的有占城稻(越南)和黄粒稻(高丽)。当然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它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北宋之初传入我国福建地区。占城稻有很多优点,以耐旱生长期短适应性强著称。 关于占城稻还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江淮两浙大旱,水田无粮可产,宋真宗便遣使于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旧量器单位容量为10斗)分给江淮两浙地区播种。不久河南河北一带也种上了占城稻,南宋时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为早籼稻的主要品种,也成为了广大农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粮食。 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专门除草用的弯锄,碎土疏土用的铁耙,安装在耧车上的铁铧……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此外,在水利灌溉方面主要出现了龙骨翻车等工具。由此可见,宋朝的农业技术比隋唐时期是有很大的提高。 宋朝的土地田亩制度也是很先进的。宋代由门阀私有制和国家分配土地制转变为土地自由买卖和契约化,导致世族门阀的消失,使魏晋以来盛行的"庄园制度"为地主制度与小农耕作所取代,佃农从此更加自由了。至于国家方面以减轻土地兼并调节贫富不均来施政,避免了非常化的恶性循环。宋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国有土地虽仍存在,占全部土地的小比例,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国家只收登记费用。自由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均田制也随之彻底瓦解。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渐发展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制,形成了“千年土地八百主”的局面。至于租佃的契约则多半由私人之间决定,非常自由。租佃制普遍发展,这种情况和体制一直被延用到清朝末年,可见其先进性。 由于均田制的废除,国家对社会的干涉不再是平均地权,而是对小农作出贷款。即是提高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而不是搞平均主义。这些是王安石的主张。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淤田、沙田、架田等,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为3125200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5247500余顷。
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秧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
明清时期农物种植的特点和原因?
一、农业中新因素的出现
明清时期。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重农政策、同时对与农业关系密切的赋税和徭役制度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如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这种区域性分工更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明清农业的另一重大成就是新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如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烟草和甜菜等。因这些作物大多具有高产、耐瘠、适应性强的特点。
二、传统农业的纵深发展
明清是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国人口为5987万。相当于西汉时的人口峰值。到了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人口猛增至4.01亿, 400年中人口增长了近6倍。人口过速的增长使原已紧张的人地矛盾加剧,因而明清时期的山区开发与边疆垦殖的力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在广大平原地区。 因可供耕垦的荒地已经告罄。
而围湖造田又加剧水患之害人们不得不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充分利用土地和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因而农业经营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其主要措施之一是大力推行多熟种植,努力提高复种指数。这一时期、北方黄河流域普遍形成了二年三熟或三年四熟制,多种形式的一年二熟在长江流域渐居主导地位,双季稻栽培由华南扩展至华中。珠江和闽江流域部分地区发展了三季稻栽培。
耕作制度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促使田间作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与配合更为紧密,也促进了栽培、灌溉、施肥和病虫防治等技术的发展。套犁深耕、浅耕灭茬、沙田栽培、亲田法、看苗施肥、小麦移栽等技术多形成或完善于这一时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农业种植业在中国发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农业种植业在中国发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