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渔业民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渔业民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沿海地区把正月十三做为海的生日?
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生日。相传这一天也是海龙王的生日。
海神娘娘的形象是手托莲花宝灯,双目遥望大海,护佑渔民平安出海满载归来。
龙王是汉族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属于四灵之一。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祭拜龙王也是祈求平安丰收和风调雨顺的一种习俗。
正月十五元宵节,宣布整个春节的结束。在正月里从大年30开始就有了不同的日子有不同的节日。
大年30叫除夕。大年初一叫元从灶神厨神侧神到人神。。。。。每一天都有着固定的习俗和节日。到正月十三,临海的居民就会在这一天祭海神。祈求一年渔业发达让他们多靠海神帮忙打捞许多鱼。
个人人观点
相传正月十三是海龙王的生日。每年这一天渔民会举办多种多样的祭奠活动,在大海的旁边,会搭建各种活动彩棚,贡桌上会摆上很多祭品,有猪头、鲤鱼、彩色馒头、水果之类。祈盼全年风调雨顺,渔业大丰收。
也有地区这一天要放海灯,是渔民保留下来的传统民间习俗。寓意出海的有明灯,一帆风顺。
深圳有哪些民俗活动?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中西文化在这里融汇交流,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建市仅20多年,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法制健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深圳与各地一样,保留着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西乡“抢炮”
西乡“抢炮”、“领炮”、“还炮”是西乡地区较为流行的风俗活动。这个风俗寄托了广大人民对大吉大利、享受幸福的渴望情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午,西乡附近的八乡村民云集而至,在西乡河的大沙滩上(现西乡戏院处)举行“抢炮”活动。
妈祖诞庆
在深圳南山区的赤湾,有一座“天后庙”,相传为纪念百姓崇祀的海神妈祖而建。每年三月,沿海各地的渔民和农民在天后庙举行盛大庆祝庙会,祭祀天后,求航海平安、渔业兴旺、五谷丰登。在祭祀后还举行文艺表演和贸易活动。官方也按照朝廷的祭典来祭祀妈祖,每年春秋两次,行三叩九拜大礼。妈祖诞庆活动,体现了深圳人民对平安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北帝诞庆
农历二月二十八日是北帝爷的“出位”日。西乡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盛行一种叫“北帝诞庆”的崇拜习俗。这是当地人民一年中最为喜庆的日子,这几天之内,所有乡民都来参加,热闹非凡。在乡民心中,北帝爷是神,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对北帝爷供奉得忠诚,就会确保一家幸福,因而“北帝诞庆”对西乡人民来说是比“生日”、“春节”、“中秋节”等更为重要的庆祝日子,庆祝仪式自然是正规而隆重,场面也是无比恢宏。
福永舞龙狮
福永是个历史悠久的名镇,其风俗活动源远流长且种类繁多,其中以划龙舟、舞龙狮和唱大戏为主。每年的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重大节日和迎亲嫁娶、企业开张等重大活动时,都要大张旗鼓地舞龙狮助兴庆贺。每逢舞狮比赛,助威声、叫好声震撼天地,场面极为喧闹。舞狮队雄壮的气势,遒劲潇洒的动作,清新独特的造型和色彩纷呈的场面给全省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坪山打蘸
坪山镇居民主要是客家人,保留了客家独特的传统习俗。过去坪山人特别重视祭祀活动,祈神拜佛极为虔诚。其中最隆重的仪式即为每八年一次的打蘸(集体祭奠神灵),地点聚在关帝庙前的广场上,一片喧腾,热闹非凡,附近小贩也云集于此趁此机会大做买卖。由于打蘸期间,人们极尽奢侈,花费不少钱财,同时八天乐此不疲,也贻误了农事。有些经济不宽裕的居民在打蘸之后只得借债或乞讨日。这个打蘸陋俗,劳民伤财,在1943年被废除。
舞草龙
舞草龙是南澳镇极具特色的风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渔民小伙子用草扎成“巨龙”,一节节加起来后长达二三百米,再在这条“巨龙”身上插满燃烧的香火。随着“巨龙”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街过巷,声威极为壮阔。龙身舞动之时,上下闪闪发光,犹似一条火龙在翻腾动宕。草龙所经之处,围观者甚众,秩序井然,燃放烟花炮竹,祈求紫气常临、如意吉祥、兴旺发达,一派节日喜庆景象。舞草龙既是渔民企盼一帆风顺、生活富足的心理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大众乐于参与的健身运动,因而盛行至今且一年比一年热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渔业民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渔业民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